今年是中国军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30周年,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坚定履行职责,用行动和实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担当。9月18日,我国首部海外维和战地纪实题材的影片《蓝色防线》上映,这是我国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全体官兵的亲历真实记录。影片历经五年(2015年至2019年)跟踪拍摄,耗时两年时间制作,横跨中国和非洲大陆,真实展现了我国第一支成建制维和步兵营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期间,在战火纷飞中保护当地难民营安全的故事。影片上映后,观众纷纷反馈该片故事真实、战场残酷,但又极具温情。新京报记者独家专访《蓝色防线》导演刘欣、剪辑师李楠,由他们讲述两年多的创作过程与心得体会,揭秘这部“毫无特效可言”的真实影片是如何打动每一位观众的。
[创作]
350小时军人视角素材跨度三年
起初,刘欣拿到了350小时左右维和步兵营内部的素材,从第一批到第三批跨度三年的时间,她感到非常厚重,同时也觉得意义非凡:“从创作层面,这种视角的独特性是我之前从来没有在其他片子里看到过的,也是市场上没有的,这是很难碰到的题材。另外,战士拍摄的素材很打动我,我也看到了能把它做好的可能性,也能去探讨个体与外在的冲突。”
《蓝色防线》剧照刘欣父母都是军人,她说从影像中也看到很多父母的影子:“素材在整个叙事上完全是以军人的视角,通过这个片子更理解军人这个群体。我在成长过程中对他们有很多不理解,比如他们会心甘情愿选择从军、压抑自己个性,也有为保护别人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想法,该片制作完成后我也是更理解我父母了。”
[摄影]
很多真实影像来自维和战士头盔上的镜头
地处非洲的南苏丹,有时气温高达50多度,维和部队的军人们却要穿着厚厚的防弹背心站岗放哨,胸闷气短,但不敢有一点闪失。雨季时营地会变得泥泞不堪,巡逻车经常陷在泥里拔不出来。比起条件艰苦,难民营更称得上是一个险境,私藏枪支、贩卖毒品、性侵欺凌、示威游行时时都有,械斗、争执都是难免的,维和部队的军人需要在这些特殊又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执行任务,他们要维持中立立场,不偏袒包庇任何一方,尽全力维护当地平民安全。《蓝色防线》的特殊之处在于片中绝大部分影像素材都来自维和部队内部的影像资料,很多影像甚至是出任务士兵头盔上的任务记录仪镜头拍摄下来的,这些镜头让观众体会到真实的临场感,了解到维和战场的不确定性与危机四伏。
《蓝色防线》片中绝大部分影像素材都来自维和部队内部的影像资料。2018年,刘欣组建团队开始挖掘素材,她找来同是留学生的同学李楠担当本片剪辑,朋友刘东做配乐,开始制作电影。影片有三条线,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的素材线、当时新闻舆论线以及后期的采访线。李楠介绍,他们在350个小时的素材里挑选哪些是能用的,哪些可能会串成一个完整故事的,确立核心,推进故事:“我特别感谢付晓飞等几位战士,他们在营里负责照相拍摄工作,很多重要的镜头都捕捉到了,他们才是主创,有了他们的拼搏和记录,才有我们今天创作电影的基础。”
[情感]
把握分寸,记录最有血有肉的“人情味”
《蓝色防线》有大量营地里的实景拍摄,加之其后对战士、连长、教导员的访谈,重现了任务区实景,也重点回顾了冲突中两名烈士的牺牲事迹,这里讲述的故事并不像商业大片里一样充满战斗与爆炸镜头,而是非常真实地记录和拍摄,没有煽情,没有特效,南苏丹某地区的内外交困,难民营的真实紧张生活,镜头展示了冷静残酷的战争一面和在战争中敢于担当、履行职责的维和英雄。他们坚守岗位,随时应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奋不顾身,无怨无悔,有一段镜头记录下中国维和部队营区遭到炮击,一发炮弹命中我方装甲车,导致两位战士牺牲在异国他乡,很多观众现场看后感动到落泪。
《蓝色防线》剧照,我国维和士兵正在执行任务刘欣回忆:“去年年初我们去进行后期采访,过程中我们会带着非常诚恳且真实的态度去聊这个话题,也捕捉到很多战士们微妙的细节,比如连长王震,开始会认为他的情绪不好进入,当时也问了战友牺牲时的状态,他告诉我们兵倒将不能倒,就瞬间解释了为什么他可以这么克制和冷静,因为他肆意去允许自己悲伤情绪释放的话,在任务区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我认为这种反应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
[独家对话]
真正伟大的是把这些素材拍下来的战士们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战狼2》、《红海行动》等我军海外执行任务的影片?本片和它们的差异之处是什么?
刘欣:《红海行动》和《战狼2》都是剧情片,它们在观众的情绪调动上可以表达得像坐过山车一样,有很燃的地方、也有很平淡的地方,某些桥段甚至可以让观众情绪得到完全的释放。但《蓝色防线》的核心诉求是呈现一个真实客观的维和部队执行任务的情况,我一直觉得军人身份中,尤其是中国军人,可能跟其他地方军人不太一样的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克制以及对情绪的一种隐忍,这个在本片里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们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也保留了这一份克制。
新京报:“隐忍的克制”具体是在哪些镜头体现?
刘欣:片子的高潮应该是在2016年7月,政府军和反政府军冲突升级,战士受伤、抢救,最后牺牲。事后采访当事人几乎所有战士都哭了,失控地大哭,但考虑到情绪叠加,我们还是把镜头拿掉了,因为这是一个多维度的平衡需求,想尽量保持平衡和克制,让这种痛苦不被过度放大,因为痛失亲人的撕心裂肺,很容易唤起共情,但没必要把整个基调铺得太过浓烈,现在的观众很聪明,他们能够感觉得到你是在刻意催泪或是怎样,应该表现出来军人的克制与坚强。就像剧情片跟纪录电影最大不同就在于后者是基于真实世界的东西,是有条条框框的,不管是片中人还是观看的观众,大家都各有难处。在世界上生活,总是会有需要压抑自己的某一面,有时候压制你的情绪比让你把情绪宣泄出来更让你难受。
《蓝色防线》剧照。新京报:拍摄一些镜头时会征求烈士家属的意见吗?电影结束后还有跟这些军人保持联系吗?
刘欣:当然有,我们不愿意去消费、刺痛他们,在拍摄过程中也选择弱化这一部分,比如救援过程中部分素材没有用,因为我们怕烈士的家属受不了,尽量用克制的手法去表达,因为现在这些伟大的战士的家人们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我们更多的只想客观呈现这个故事,尽量避免去触碰家属的情绪,这是我们的原则。电影结束后我们经常会给军人朋友们送去一些问候或是联络一下,他们真的很伟大。
新京报:最开始制作的成片大概有多少,删掉哪些素材?
刘欣:大概初版有2个多小时,确实还是有很多素材想展现出来,但是没有办法,一个电影承载不了那么多发散的信息。有些东西删掉了也很可惜,比如最开始剪辑师找了很多介绍中国“大国担当”背景的资料,类似于一个回顾,但后来发现这个场景和讲述的内容有些分散还是拿掉了。
新京报:能把这部纪实影片搬上大银幕其实就已经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当时面对这些海量素材,有没有想过妥协?
刘欣:从来没有,我一直认为这是应该也是必须做的事情,其实我们不伟大,真正伟大的是把这些素材拍下来的战士们。
幕后科普
2015年,中国第一次向南苏丹派遣成建制维和步兵营,中国军人接力出征,截至今年1月,我国已连续派遣了6批次的维和步兵营远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
共完成:
① 316次长途短途巡逻和护卫
② 48次难民营及UN House周边武器搜缴
③ 25次难民营粮食分发护卫任务
④ 2017年3月8日成功解救7名联合国民事人员
维和部队的使命职责在于,在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之下,制止冲突,恢复和平,同时要遵循当事方同意,保持中立、非自卫或履行授权不使用武力的三原则。维和部队沉着冷静、灵活处置,有力保护联合国工作人员和难民营的安全,并帮助战争中受到伤害的平民百姓。
《蓝色防线》剧照,中国维和步兵营女兵与南苏丹小朋友亲切交流。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和第二大出资国。自1990年首次派遣军事观察员,30年来中国军队已累计派出4万多人次维和人员,先后参加了25项维和行动,有16名官兵牺牲在维和一线。目前,仍有2500多名官兵在联合国7个任务区及联合国维和行动部执行任务,另有8000人维和待命部队完成注册,并通过联合国考核评估。2019年,维和部队被指定为国庆70周年阅兵式徒步方队中的压轴方队。这是我国阅兵史上,第一次向世界展现维和军事力量。
2020年9月14日,联合国难民署公布,在过去8个月里,大约25448名南苏丹难民已经从邻国返回家园。最新数据显示,自2017年11月以来,自发组织返回南苏丹的难民总人数为326481人,其中2018年9月签署恢复和平协议后返回的难民为205795人。南苏丹正努力从战乱中恢复,但距离和平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维和部队也还在那里坚守着。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责编:小万)